作者:黄莺
8月3日,美国InterDigital公司发表声明,宣布与中国小米公司达成和解,双方签署了一份为期多年的、全球范围的、非独家的专利许可协议。该许可涵盖了InterDigital标准必要专利所涵盖的小米移动设备,包括3G、4G、5G,WiFi和HEVC视频技术。
作为协议的一部分,InterDigital公司和小米公司同意撤销双方所有未决的专利诉讼。这笔交易能够最终达成,可以想象,小米应该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。
因为在小米之前,InterDigital在2020年刚刚结束与华为公司长达15个月的中国和英国诉讼,双方最终达成和解,签署了全球专利许可协议。InterDigital对于中国手机行业和法律行业绝对是一个“老朋友”。和中国主流手机企业之间都有过交手,双方也常常难以对专利费收费标准达成一致。InterDigital本身是一家靠吃“专利费”维生的上市公司,所有的研发投入转化为专利,再用专利向终端厂商去收授权费。这种不以实体产品为商业模式的,也被称为非专利实施实体NPE,俗称“专利巨魔”。苹果、谷歌、索尼和中兴通讯也已经是它专利收费清单中的一员。
InterDigital除了自己出面单独收取许可费之外,还积极通过各种平台和专利池进行许可费的征收。
作为Technicolor的独家授权代表,负责管理Technicolor和索尼合并的DTV和CDM专利,并为数据电视和CDM制造商提供联合许可。2016年第三季度,InterDigital加入汽车和物联网专利池Avanci。2020年第一季度,加入由Sisvel管理的VP9和AV1视频编解码许可计划。那么此次小米与InterDigital的许可协议大概会有多少许可费的支出?目前双方保密还难以获知,但是根据InterDigital以往与苹果、三星和华为的许可费推算,以及目前小米在手机市场逐步提升的市场份额,可能每年的费用至少在千万美元级别。
InterDigital财报显示,2020年,来自苹果、三星和华为的收入占到其当年许可费收入的31%、22%和15%,分别达到1.117亿美元、7850万美元和5210万美元。第四名的LG贡献了超过3000万美元。随着LG退出手机市场,小米此次和解是否会取代LG的位置,恐怕可能性很大,毕竟小米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冲进了全球前三。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三家签署的许可期限也各不相同,苹果是六年期,三星是十年期,华为是三年期,估计华为也是因为手机业务被打压,所以签署了一个短期。估计在2023年双方许可到期后,不出意外,双方还会就新的许可协议继续“法庭见”。InterDigital为了能收到专利费,维持其运营模式,需要花多少钱和各家打官司?
2019年,InterDigital与中兴通讯、华为和联想都进行了诉讼,2020年起诉了小米。这导致InterDigital在2020年的知识产权执法成本从2019年的2540万美元上升到2860万美元,占到其2020年专利管理和许可成本总额(1.702亿美元)的17%。虽然InterDigital一直以来在专利上,对中国企业都很强势,印象中应该从中国拿走了不少专利许可费。但是在看到其披露的专利费主要来源地分布后,才发现,来自中国大陆的许可费并不是第一,而是排在第三,2020年比美国和韩国企业付出的要少一半,2019年只有前两者的十分之一。
美国毫无疑问大头全部来自于苹果(2020年销量2.071亿部),韩国主要是三星(2020年销量2.556亿部)和LG,但是中国大陆的手机厂商包括了小米、OPPO、vivo、中兴、联想等,总销量远超苹果和三星。但是即使是这样,这个专利费规模对于中国手机企业来讲,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支出,与苹果和三星主打高端手机,利润率高不同,中国手机企业更多的是薄利多销。所以总量虽然不多,但是从被“盘剥度”上来看,一点不低。在这背后其实也可以看得到中国手机企业之所以能够还能“控制”一下专利费的成本,与每家被收费的企业都采取的“每仗必战”的积极态度有关,InterDigital在这一点上的体会应该是最深的。
也正是因为有了每一个中国手机企业奋起反击,回应不合理收费,通过大量的正面诉讼,才获得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许可费率,在这背后看到的每家手机企业知识产权部门为此付出的大量努力,这也快速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作战经验的中国本土的知识产权谈判、许可和诉讼专家。
就连行业内知名博主Mueller在评价InterDigital与小米的和解这一事件时,也对小米的表现赞赏有加:
“虽然InterDigital在诉讼中有着更大的影响力,但小米迄今为止一直在向专利持有人展示它既不是‘软柿子’,也不是不想被许可,或专利拖延(注:hold out,专利反劫持)。小米似乎很快就学会了专利许可和诉讼游戏。考虑到它的市场份额,我想我将不得不更加关注它未来的专利案例。”
与华为案不同,小米在与InterDigital的诉讼中,还尝试了在多国司法实践上进行探索,这是双方和解案背后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。小米,也成为继华为之后,又一家希望在全球司法体系下,希望能够打出一套标准的中国企业。
虽然这些努力,最终看来是以失败告终(各国司法打成平手)。但是其对全球司法未来该如何处理禁诉令和反诉禁令的关系,国际礼让原则到底边界在何方,摸到了各国的底线。这对整个行业而言,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。
在2020年双方许可谈判破裂后,小米在2020年6月在武汉中院对InterDigital提起诉讼,要求法院裁决SEP全球费率。7月,InterDigital就在印度德里高等法院对小米发起回击,并向印度法院申请临时禁令与永久禁令。8月,小米向武汉中院申请禁诉令保全,请求InterDigital撤回印度法院申请的禁令,不得在本案审理期间在其他地区和国家申请禁令,或强制执行,如果InterDigital违反,将处以日罚金100万元,按日累计。这是继华为与康文森一案,在中国最高法院发出禁诉令日罚金之后,第二起类似案件。2020年9月29日,在获悉武汉中院的禁诉令后,InterDigital向印度法院申请针对小米公司的反禁诉令,印度法院于10月9日批准了该申请。随后在今年5月3日,印度德里高等法院做出最终判决,不承认中国的禁诉令,并发出印度历史上首个反反诉禁令。(详细内容参见今天公众号发布的第二条文章内容)。在德国战场,小米遇到了同样的问题,慕尼黑地方法院在去年11月底裁定,对武汉中院的命令在德国并不适用。慕尼黑地方法院裁定,小米不能采取任何措施阻止InterDigital在德国提起专利诉讼。因此,InterDigital现在可以在德国对小米提起专利诉讼。(参见《德国慕尼黑法院确认:小米在武汉取得的反诉禁令在德国无效》)可见,德国和印度法院相继对中国法院的禁诉令做出否定的裁决,更像是对司法主权的一种宣誓,这一点在印度法院的判决中更是直接提到了,所以国际礼让原则在各国“反反反诉禁令”的争夺中被粉碎的荡然无存。虽然最后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点,但是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应对国外强势专利权人的许可费“盘剥”中,正在不断用全球认可的司法裁决的模式,打出一套中国标准,通过“法治”而以德服人。但是在SEP和FRAND这个领域,我一直在提议的,美国政府和欧洲联盟委员会,在企业各自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点状诉讼和许可问题基础上,在整个行业到底该遵循何种标准来确定合理的许可费率,已经开始探索从“行政角度”探索解决方案的办法,未来这种“行政探索”达成的执行标准如果更加有利于西方权利人的话,将会对中国企业更加不利。所以在面对行业共同的棘手问题,企业、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应该重新联合起来,就共同议题和未来方向进行长远谋划。